前几期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保障续保期不同的百万医疗险,低保费、高保额、基本保障足、百万医疗小而美,常常是消费者目前在医疗险板块的首选。但低价的同时,也代表我们会失去一些权益。之前说过了医疗险的很多优势,今天就聊一聊近几年大热门的百万医疗险有哪些短板,除了百万医疗,我们在医疗险板块的选择还有些什么?
百万医疗的“不足”:
1.一万免赔额,门槛不低
百万医疗之所以能做到高保额、低保费,有较高的门槛起付线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。
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: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,国家医疗保障局统计了2012年至2019年的次均住院费用和统筹基金支出。
我们可以看到,直到2014年,次均住院费用才超过1万元,统筹基金支出部分在2019年占到住院总费用的66%。以2019年数据为例,当年次均住院费用是11888元,社保可报销7924元,个人需要承担3964。从平均数字来看,剩余自己需要支付部分远远低于1万元,这就无法触发百万医疗险的赔付。
再来看看城乡居民医保的情况:
城乡居民医保在2012年至2019年期间,次均住院费用均未超过1万元,以报销比例最低的三级医院为例,社保覆盖了59.7%的费用,结余个人支付仅余几千元。
当然,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百万医疗出现的初衷:仅仅是为了解决大额医疗费用的开销。普通小病,负担几千元个人都能承受,也不会对日常生活有太大影响;大额医疗费用,则由百万医疗险来覆盖。
只是在实际住院情况下,以有社保费率前提下购买的百万医疗,很多情况是报销不了的,而大众会误以为只要住院就能够报销,在实际理赔中,体验感还是会打折扣。
2.社保结算前提限制
百万医疗费率最大的优势是以有社保身份购买,费用要低很多。保费便宜了, 相应的限制也出来了,以一款百万医疗保险金结算方式为例:
也就是说,如果想享有剩余部分100%比例赔付,前提是先通过社保结算,如果没有通过社保直接用百万医疗结算的话,赔付比例一般来说只有60%。
而在实际就医过程中,因为社保政策的规定和医疗限制,实际理赔上会有一些偏差。
举例 1:
我国《社会保险法》第三十条规定了哪些情况下社保不进行报销:
例如比较常见的由第三方导致的交通事故,这块的费用应当由第三方的有责任方承担,社保不进行报销,此种情况,涉及到第三方、社保和购买的百万医疗,在实操案例中,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区分,先赔什么后赔什么,也不是说第一部就直接从百万医疗险赔付,也不能保证百万医疗能够100%报销。个中复杂,需要一案一议,理赔比例也会不尽相同。
举例 2:
由于实际中一些政策的限制,对医院有床位周转率、住院天数要求,体现在患者身上,则会出现这些“尴尬”的情况:
对于一些危重病人,出院转院会不利于治疗及恢复,另外,如果治疗的医院是当地三甲权威医院,转院可能无法保证治疗和恢复效果。出于对病患康复的考虑,如果不接受转院出院的建议,就需要病人及家属自费处理,或者想办法再次办理住院,这个过程光是想想,都无限复杂繁琐。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,百万医疗的赔付额度也会根据实际情况,可能会打折扣。
3.长期费用不低
随机选取了一款百万医疗和中端医疗,两款产品的全周期费率做横向对比:
由于中端医疗险,不限制和区分是否有社保身份,大大突破了需要先进行社保报销才能报销商业医疗险的限制,也给很多就医情况带来了便利。
同时中端医疗险的免赔额可以通过社保报销来对冲,虽然这款中端医疗的免赔额为3万,但如果社保前期进行过赔付,额度可以抵扣免赔额。因此在实践中,中端医疗无社保3万免赔额,门槛度可能是也会低于百万医疗有社保1万免赔额。
此次对比,以百万医疗有社保1万免赔额的费率,横向对比中端医疗无社保3万免赔额的费率。可以从表中读取到的是,5-50岁内,百万医疗有社保的费率优势明显,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,相对住院概率低,重大疾病发生率也远低于5岁以上、50岁以后。但从50岁开始,百万医疗的费率就超过了中端医疗,随年龄增长逐年上涨幅度加快,例如表中的这两款,百万医疗的费率在75岁以后是中端医疗的两倍。
一般来说,50岁以后人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的概率是远高于年轻人群体的,可能使用到商业医疗险的概率提高了,发生重大疾病高额医疗开销的概率也更高。百万医疗的费率在两头高发年龄段的优势减弱。另外,百万医疗无社保情况下的费率,整体也不低。
当然,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,百万医疗依然是很好的医疗补充选择。毕竟在住院报销上,百万医疗险能起到很大的作用。只是太多的机构、个人和宣传过分放大了百万医疗险的用途和作用,让消费者误以为,百万医疗险是万能的、什么都能报销的、可以100%报销所有就医费用的,这是对百万医疗最大的误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