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5日,21世纪经济网披露了一个重要信息,引发保险行业巨震:
在昨日召开的首届总精算师论坛上,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副主任贾飙表示,“目前,所有法定责任准备金覆盖率低于120%的保险公司都要停止销售预定利率为4.025%的终身年金产品”。
此前,监管部门已就相关问题组织约谈中德安联人寿、天安人寿、华夏人寿、君康人寿、信泰人寿、国华人寿、恒大人寿、百年人寿、弘康人寿、大家人寿、上海人寿、复星联合健康及信美相互人寿等13家人身保险公司。
什么是利差损?
保监会此次“一刀切”的监管措施,是比较严厉的,主要是为了防范这批中小寿险公司的“利差损风险”。
“利差损”:是指保险资金投资的收益率低于保险合同的“平均预定利率”而造成的亏损。
稍有常识的朋友都知道,决定寿险公司能否盈利有三个因素:
一:人均寿命和死亡率(因为人死了就要赔付);二:企业运营成本(房屋水电、人工、广告等);三:利率。
保险公司高价聘请的精算师,主要就是研究上述三大因素,替保险公司规避风险的。
我们都知道,很多天灾人祸(战争)造成的损失,保险公司是不赔的。
而排除天灾人祸以后,其实上述的一、二因素都很容易估算出来,最难的是第三因素:利率,也就是保险公司拿着投保人的钱投资赚钱的能力。
所谓利差损,就是保险公司“借”投保人的钱去投资,结果投资赚的钱,还没有给投保人的利息高,造成的损失。
保险公司的钱投到哪去了?
寿险公司拿到客户的钱,不是想投资什么就可以投资什么的,受到“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”等法律法规的限制,主要投资渠道是:
1、银行存款;2、债券、股票、证券投资基金等有价证券;3、不动产;4、股权;5、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。
很明显,利率走势会显著影响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,甚至决定他们的生死存亡。虽然寿险公司不允许破产,但被收购、重组则是另一种形式的“死”。
保监会突然在这个时候,“一刀切”式地要求“所有法定责任准备金覆盖率低于120%的保险公司,都要停止销售预定利率为4.025%的终身年金产品”,显然是为了降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。
监管认为,当下保险公司承诺的年金产品收益率太高了,将来无法维持。
收益率决定保险优劣!
在理财保险中,最重要的,就是收益率。
其中会涉及三种“利率”,分清楚这三个之间的区别,一是能看出保险服务人员是不是专业,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们最终能拿到多少钱:
三种利率之间的关系:真实利率 ≤ 预定利率 ≤ 评估利率。
也就是说,不要简单的将理财保险的“预定利率”和“真实利率”划等号。
我们能拿到多少钱,要看理财保险的“真实利率”,也就是IRR。
IRR:理财保险的“神秘面纱”
聊到理财保险的收益,必须要提到IRR。不敢提IRR的,都不是好产品。
什么是IRR?
内部收益率(Internal Rate of Return)
通俗点说,就是复利收益率。
举例:
2019年1月1日,我们投资了100万,2年后,投资到期,拿回了121万,那么,年化单利收益率 = (121-100)/100/2 = 10.5%,年化复利收益率 = (121/100)½ = 10%,年化复利就是IRR。
我们选择理财保险,应该看单利,还是看复利呢?
答案很简单:复利。
有戳心问题叫作:“你的投资能跑赢CPI吗?”
CPI就是物价指数,跑不赢CPI意味着手里的钱在缩水!所以投资的首要目的就是跑赢CPI,而CPI就是复利计算的。
所以,我们在衡量一个项目值不值得长期投资时,也必须要看它的复利收益。
如果放到长期来看,单利和复利的差别会有多大呢?
假设现在有2个理财产品:
产品A:保证年化复利4%;
产品B:保证年化单利6%。
你会选择哪个呢?
我们2个产品各投资100万,40年后,能拿到:
产品A:461万;
产品B:340万。
产品A的收益,是产品B的1.5倍
如果我们要实现的是长期的生活目标,不论是股票、基金、理财保险,都要关注复利收益。
一个专业的保险从业者,对于理财保险,不应强调单利,而要帮助我们计算产品的复利,也就是IRR。